人社部:事業單位政策實施 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2021-11-11 13:14:59 |文章來源:華圖事業單位|事業單位考試網
【導讀】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人社部:事業單位政策實施 推動職業教育發展,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事業單位考試考情政策解讀,點擊領取備考資料,更多事業單位考試資訊請關注(htshiyedanwei)公眾號,歡迎加入事業單位考試交流群:參加刷題、?、領取時政資料,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一、政策解讀
近日,人社部印發《關于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要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要合理制定公開招聘資格條件要求,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切實維護、保障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
其實早在2019年,在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第一句話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界定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職業教育是一個教育類型,而不是教育層次。
同時,在方案的第五部分中明確提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包括:積極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招用人員不得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國務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適時組織清理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推動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習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對待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允許失敗、寬容失敗,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要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中破除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特別是有職業技能等級要求的崗位,可以適當降低學歷要求,或者不再設置學歷要求。體現了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的正確選人用人理念。
因此,人社部保障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的政策,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具體舉措,是對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參加事業單位招聘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要求的精準落實。
另外,從提高事業單位服務質量來說,職業院校能為其提供發展不可或缺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傳達了李克強總理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建設現代化服務體系、提高事業單位服務質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可或缺。
而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也是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發展職業教育,能夠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事業單位根據崗位技能要求,公開招聘職業院校畢業生,不僅促進了公共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也助推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助力營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深度分析
(一)七十年的發展路,國家從未忽略過職業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旋即開始探索職業教育的發展之路,陸續創辦一批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半工半讀"學校。千禧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表達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第四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這次會議進一步確立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2005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時說:“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十九大報告要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十四五”規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專門用一個小節的篇幅強調了“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職業教育發展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分,我們要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努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支撐。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符國家發展之需,合世界未來之勢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曾幾何時,我們憑借著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這種增長是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低質量”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實力不斷增強,發展觀念不斷轉變,拋棄過去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正在成為現實。“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我們要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穩固而強大的產業基礎能力,又需要對制造業進行優化升級,從而推動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制造業強國,要擁有“中國智造”,小企業要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而這些離不開高素質勞動者的支撐作用。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益嚴重的大國科技競爭和西方對我國的技術封鎖背景下,我國需要依靠職業教育培養出的高技術人才,支撐高質量的發展。在教育部召開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三場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到,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只有58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近30%,高技能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所以,推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大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
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職業教育,顧名思義,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不斷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梢哉f,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指導的教育。當前,我國結構性失業矛盾突出,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但與之相對的是,諸多制造業企業以高薪也聘請不來想要的人才。這是因為制造業企業需要的是技能人才,“技工荒”是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其實,不論是何種層次的技能教育,都是促進就業的一把好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就是在減輕社會的就業壓力。進一步說,教育部印發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將產業、職業、崗位、專業等多重關系進行整合設計,增強了職業教育與國家發展、就業市場人才需求的對接性,強化適應性,為國家發展儲備人才,幫助企業培訓急需的高素質勞動力,同時也可以助力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就業。再往深一層次剖析,職業教育不僅是在促進人就業,更是在促進幸福就業。有人稱職業教育是幸福教育。在德國,很多人通過職業教育找到了滿意的工作,獲得了體面勞動的機會和能力,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從這一層面來說,職業教育不僅能幫助人獲取飯碗,更能幫助他們追逐夢想。
促進創新創業。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創新創業能力是大學生掌握除學術性、職業性兩本教育護照之外的‘第三本’教育護照?梢哉f,創新創業能力是每個人發展的必備素質。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多個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舉措,國家也于2010、2015年分別出臺《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鼓勵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而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若能結合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高職教育的功能定位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規律,將創新貫徹于教學育人的全過程,并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極大地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七十年的發展路,收獲鮮花,卻也一路坎坷
職業教育發展了70年,發展之路漫長卻又坎坷。改革開放40年,我國建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建立,但我國職業教育的整體現狀是大而不強、多而不精,職業教育仍是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
“重普輕職”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國家層面,將職業教育定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重點,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中也提出職業教育應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然而廣大家長仍舊不愿意將孩子送去職業教育。在諸多家長眼中,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在進行好學生與“差生”的分流。“中級職業學校招上來的都是那些考不上中學的學生,而高級職業學校又是那些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上不了‘正牌學校’的孩子才‘無奈’選擇職業教育”是很多人的想法。
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不匹配。據教育部統計,我國職業教育累計培養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本?飘厴I生5452萬人,全國職業學校開設了1200余個專業和10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我國的職業教育在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培養上,與實際人才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企業需求的專業工種和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錯位,職業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和企業的實際員工素質有差距等。而且,我國的職業院校尚未與企業形成良性的互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認識不到位,缺乏與學校合作的動力,職業院校自身合作的能力也不強,以上種種共同導致了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的不匹配。
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一種類型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一般教學能力,還要具備實踐能力。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是本科院校培養出來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理論豐富,卻基本沒有經過專業實踐訓練。而職業院校中也有一些在企業工作的能工巧匠和工程師充當兼職教師,但是由于職業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大,他們的力量也很難發揮。還有一個問題是,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比例偏低,難以滿足培養適應經濟轉型、技術升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未來的發展之路,是由內而外的更新之路
轉變“重普輕職”的傳統觀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深刻認識“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這是我國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黨和國家把握教育發展規律、職業教育辦學規律、人的全面發展規律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要在思想上破除“重普輕職”的傳統觀念,在行動上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區分開來,特別是要把科學和技術、知識和技能區分開來,踐行類型教育新理念。同時,要將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普通教育協調發展,打通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乃至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銜接渠道,搭建起人才成長的“立交橋”。2019年以來,教育部批準22所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打破了職業教育止步于?茖哟蔚“天花板”。事實證明,只有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銜接渠道越來越融通,職業院校畢業生升學和成才通道越來越寬廣,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才能大大增強。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提高教師招聘門檻,要求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 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不再招聘應屆畢業生。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打破學歷和文憑限制,通過編制“周轉池”等方式,健全“固定崗+流動崗”管理制度,吸引更多有實踐經驗的技術技能人才擔任教師。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不斷提高院校教師素質,定期組織選派職業院校專業骨干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
推動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辦學的基本模式,要通過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把學校辦成企業的培訓基地,把企業辦成學校的實踐基地,把企業需求及時、有效地轉化為學校育人的標準和方案。一方面,職業院校應當根據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合作,學校積極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資本、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另一方面,要發展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讓學校像企業、教室像車間、課堂像工段、教師像師傅、學生像學徒、教案像圖紙、作業像產品,讓校企合作成果反哺教學,讓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真本事。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 “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讓企業愿意干,讓學校放心干。
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產教融合是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一要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精準把握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改造升級鋼鐵冶金等傳統專業,加快建設人才緊缺的專業,優先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促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興專業,淘汰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國家戰略的專業體系。二要堅持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健全多元辦學格局。政府要發揮好統籌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建立起職業教育協同治理的機制,同時推進簡政放權,依法落實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留出空間;通過立法明確行業組織的地位和參與職業教育的責權利,做好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引導、鼓勵和監督。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展望未來,現代化職業教育作為培育能工巧匠的搖籃,必將會凝聚起“技能改變人生,技能成就夢想”的廣泛共識,將為技能型社會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手機端鏈接:https://m.sydw8.com/2021/1111/402949.html
掃碼關注事業單位考試公眾號,招考信息搶先看,備考資料送不停!